一笔厘不清剩余借款的借贷、一份理还乱的车辆挂靠合同,再加上怎么也算不明白的运输费用,当这三层纠葛交织在一起,矛盾双方从昔日关系良好的伙伴变成剑拔弩张的争执者,洪湖法院峰口法庭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,成功化解这起多重纠纷,充分体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。
基本案情:账目繁杂引纠纷
事情要从几年前说起。原告万某与被告王某本是多年好友,被告王某向原告万某提出想借款购买货车,并挂靠在原告万某经营的物流公司跑货运谋生,原告万某基于多年朋友情谊欣然同意。其后,原、被告签订挂靠合同,被告王某将车辆挂靠于原告万某经营的某物流公司进行运营,约定以运输费用冲抵借款。随着时间推移,双方对挂靠费用的结算、运输费用的具体数额以及借款抵扣金额颇有争议,几次核算都因运输费用的结算、抵扣的项目和金额吵得不欢而散。往日的信任渐渐荡然无存,昔日的情谊也因越积越深的怨气消耗殆尽,最终原告万某一纸诉状将被告王某起诉到了法院,请求法院判决王某偿还本金及利息10万余元。
调解攻坚:法院倾力促和解
受理案件后,承办法官发现该案涉及借贷、挂靠、运输等多重法律关系,且双方对抵扣项目争议颇大。若仅靠证据硬判,可能赢了官司、输了和气,甚至让双方朋友关系修复彻底无望,还极大可能导致后续执行困难。于是,承办法官决定从调解入手。首先,厘清账目,引导双方仔细梳理账目及经济往来明细,逐项核对挂靠产生费用、运输记录,以及抵扣借款本金数额,明确争议焦点。其后,耐心释法,基于案情和现有证据,用类似案例向双方释明法律规定、举证责任以及诉讼风险,引导双方理性看待矛盾纠纷。最后,动之以情,从情理上引导他们思及多年朋友情谊以及合作初期的信任与互助,提出“各退一步”的调解方案。
就这样,承办法官先后经过多次面对面协调、背对背沟通,终于让双方冷静下来,原告同意放弃利息,被告也作出相应退步,被告偿还原告94000元,双方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,两人之间纠葛不断的多笔纠纷最终画上句号。调解协议签订后,被告王某当场偿还了剩余借款,双方还就解除车辆挂靠合同签订协议。万某、王某间这么久的矛盾总算解开,如今事了,两人间的隔阂也渐渐消散,总算雨过天晴,互不埋怨了。
当复杂的纠纷遇上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,司法的温度便在一次次沟通协商中传递。正是峰口法庭从始至终践行“枫桥经验”,扎根基层、服务基层,全力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,才让难解的心结、积累的怨气找到圆满化解的途径,真正做到“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镇,矛盾不上交”。